技術進步促中國新能源產業化發展
產業化的導入階段是指產業的技術研究開發和生產技術的形成階段,主要包括研發、產品化及商品化三個階段。在這一階段,整個產業基本處于人力、物力和財力的大量投入時期,主要依靠政府的投入,以及一些研究機構的科研和企業的加入。
新能源產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先導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,已經上升到了國家戰略的層面,我國新能源產業在“十二五”也將迎來加速發展的戰略機遇期。在國內外市場強勢拉動下,憑借國內資源和制造成本優勢,在短短幾年時間內,中國迅速成長為全球新能源產業大國。但整體來看,中國還處在新能源產業化發展的導入階段,尚未進入產業化的發展和穩定階段。
新能源產業研發投入大、風險高,規?;a需要大量投入,產品推廣應用初期成本較高;同時,新能源產業又具有很強的外部性,可以改善生態環境和保障能源安全,產生明顯的社會效益。因此,在中國新能源產業化的發展進程中,政府的積極引導和支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。
但產業化又具有以市場運作為基礎、以盈利為目的、實現規模經營等基本特征,因此,在當前形勢下,把新能源產業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來發展,既要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和支持作用,更要重視市場的基礎性作用和技術進步的關鍵性作用。
中國新能源技術發展與成本
將生產成本降低到合理范圍之內是實現產業化的關鍵條件之一,近年來,依托技術進步,中國各類新能源利用形式的成本顯著下降,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各類新能源利用形式的產業化進程。
以風電為例,在風電的投資成本中,風電主機的成本約占70%左右。2008年,我國風電機組的主流國產風機的平均價格為6500元/kW,隨著國內整機制造技術的不斷發展,風電主機不斷向大型化發展,制造成本也不斷降低,從2008年到2009年,風電主機造價降至5500元/kW,從2009年到2010年,主流機型的報價進一步降至4500元/kW左右。
對于風電的發電成本,目前我國最新頒布的四類風資源區上網電價在0.51~0.61元/kWh,成本約在0.4元/kWh左右。隨著風電設備單位投資水平下降、風電場選址水平提高以及風電機組利用率及效率的提高,預計到2020年風電成本在目前的基礎上還可以降低20-30%,風電發電成本預計會降到0.3元/kWh左右,從而基本具備和火電競爭的優勢。
但就目前來講,國內新能源的利用成本相對于傳統能源并無競爭優勢,仍是以依靠政府補貼為主。以新能源發電為例,只有風電和核電接近傳統的火電發電成本,但風電和核電的建設成本都遠高于傳統火電的建設成本。即便是技術相對成熟的沼氣利用,在很大程度上還是在依靠政府補貼。
我國各類發電能源主要指標對比